一杯咖啡看引领区立法
宋宁华
宋宁华
11月1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主体退出若干规定》正式施行。这是浦东《引领区意见》出台后,近期密集出台的首批浦东法规之一。“高大上”的浦东法规,既涉及市场准入和退出,也包括社会治理和知识产权领域。打上鲜明“变通”烙印的浦东法规,和普通老百姓有啥关系?不妨从世纪公园飘来的咖啡香说起。
去过世纪公园的市民会发现,公园的环境美则美矣,但偌大的公园要是逛一圈下来也是件颇费体力的事。行到“力”穷处,有的市民抱怨,里面竟然没有一家熟悉的咖啡连锁店。但最近,网红的manner咖啡香飘进了世纪公园,其中一大“功臣”就是浦东法规。
原来,在这部浦东法规——《上海市浦东新区深化“一业一证”改革规定》出台后,茵赫餐饮(manner咖啡)等企业首批获颁行业综合许可证。和过去不同部门发放不同许可证、企业要四处奔走申请证照不同,在这张行业综合许可证中,包括了酒类商品零售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等,并明确标识出企业的经营项目等信息,企业“一证在手”就可以开门揖客。
“一证”便可“准营”,让企业入市更为方便省心,激发了市场活力;对于经营不善想退出市场的企业,也需“快速通道”,让“僵尸”企业、“失联”企业们不占用有限的企业名称资源,妨碍市场主体“自我更新”。于是,《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主体退出若干规定》应运而生,这部法规最大的亮点就是,创设强制除名和强制注销制度。这就好比说老百姓到商场乘坐自动扶梯,过去有的商场自动扶梯上去容易下来难、兜圈子兜得人晕头转向,却也并没有让商场业绩明显提升,反而令人对商场的购物环境打了折扣。营商环境也是同理,“办理破产”的便利化程度也是营商环境评价的重要指标。正是通过为企业的一“进”一“出”立好规矩,建立健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给“企业侧”改革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好。
不仅是经济领域,上海首部社会治理领域的浦东法规——《上海市浦东新区城市管理领域非现场执法规定》也在近日出炉,这也是全国首部涉及“非现场执法”的专门性法规。说到“非现场执法”,许多人马上联想到,有了高科技执法手段,是不是意味着更容易收到罚单了?
最近,浦东城管的智能巡逻车发现,位于祝桥镇的一家早餐店疑似存在跨门营业行为。经过城管指挥中心等审核后确定违法行为存在,便将相关告知和文书推送到当事人手机上。第二天,当事人通过网络提出陈述申辩,表示自己是因为打扫卫生、将移动餐车等临时放在人行道上。审核人员马上联系城管队员核实情况,发现情况属实,采纳了当事人申辩意见,没有对其处罚。“实行非现场执法不是‘为罚而罚’、多一种处罚手段,而是转变原来以被动发现问题为主的工作机制,通过信息化技术主动发现问题,让智能化加持推动城市管理领域违法行为的高效处置。”浦东新区城管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自“非现场执法”实行以来,明确了“首违免罚”机制,并充分保障当事人陈述申辩的权利,以提醒告知的方式劝导当事人改正违法行为3328次,占智能发现违法行为总数的33.8%;采纳当事人陈述申辩意见59次,占提出陈述申辩总数的13.4%。
从首批浦东新区法规可以看出,“大题材”基本聚焦在小切口,并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彻立法全过程,凸显了“小快灵”的立法特点。不远的将来,还会有更多浦东法规提上日程,推动浦东各项改革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让引领区真正成为宜居宜业的“未来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