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这支青年团队自主研发,攻坚底层核心技术:让手术机器人跨进“国产时代”-威尼斯人888

青年报:这支青年团队自主研发,攻坚底层核心技术:让手术机器人跨进“国产时代”
2021-11-04 gmt 8 pm 02:50
返回列表

 

随着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机器人已频繁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不过,手术机器人作为机器人产业皇冠上的明珠,因为技术复杂、开发周期长、进入门槛高,一直是观望者众、入局者少的状态。

 

经历从无到有,这位85后博士、微创医疗机器人总裁何超带领着一支来自各个行业的青年团队,通过创新驱动技术发展,让手术机器人逐步成为更多患者的最优选择。 

 

 手术机器人,“未来医疗”参与者 

 

1983年,加拿大研发出arthrobot髋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这是全球最早的手术机器人。如今,手术机器人正不断升级改造。

 

中国是全球手术机器人第二大市场,近年来对手术机器人的需求在不断增长。今年2月,工信部发布的《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中,已经将手术机器人列为重点发展领域。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高旭教授是国内较早接触手术机器人的专家,早在2011年,他就在香港接受了手术机器人技术培训并在当年操作完成了第一例机器人辅助手术。但在国内,那个时候“机器人还是个很稀罕的东西”,还有一些医生认为,用机器人做手术,“会废了自己的武功”。

 

当时,对机器人抱有误解的不仅仅是一部分医生,也包括很多患者。高旭教授表示,早期,由于医疗信息传达的滞后性,一些患者对于机器人不是很接受,甚至引起过一些误解,有些患者直言“我要医生做手术,不想让机器人来给我做手术”。

 

事实上,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如今的手术机器人几经迭代,在手术复杂程度和手术运用场景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尤其是在一些复杂手术中,手术机器人的优势非常明显。

 

“对医生来说,学习开放手术和学习机器人辅助手术的门槛也有很大不同。学习开放手术,一台手术可能只有手术台上的四个学生有学习的机会,真正能够看得很清楚明白的甚至只有其中的两三人,大部分学生只能通过手术转播来进行学习。机器人辅助手术则不同,无论是高年资的住院医生,还是低年资的主治医生,只要肯努力有兴趣都能获得平等的学习机会,学习曲线相比开放手术大大缩短。”高旭教授说。

 

从无到有,青年团队攻坚核心技术 

 

“2014年,我们启动研发项目之初,手术机器人在全球医疗器械领域都还未被引起广泛关注,普遍观点认为它距离成功的产业化、商业化还有较远距离,大家的研发投入热情不高。回顾来看,行业内对于手术机器人产业的重视是从2015年才陆续开始的。”微创旗下子集团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何超回忆说。

 

但起步阶段的困难还是超出想象。“研发资源非常稀缺。首先,缺乏具有手术机器人专业背景的人才,研发团队招不到人;其次,整个行业都缺乏产业配套,传统工业机器人的配件、工艺和技术无法满足医疗领域的复杂度和精细化要求。”何超回忆道,最初的日子里,不断鼓励团队在“几乎看不到希望的困境中”坚持下来,是他作为团队负责人很重要的职责,“事实上,全球许多企业都曾立项试图突破,但因困难太多,大部分企业最终放弃。”

 

这些困难没有让团队却步。没有人才就自己培养人才,没有产业配套就自己摸索。何超介绍,研发团队的初始成员中,大部分是来自其他高科技产业的。“我们团队的技术背景非常丰富,跨度很广,既有医疗器械与影像设备专业人员,也有汽车和智能终端等行业科技人才。”就连何超自己,也是从航天系统跨行而来。

 

产品研发资深总监朱祥,工号005,这代表他是第五个加入微创医疗机器人团队的成员。他是从工业自动化领域“跨”到手术机器人行业的:“当时国内工业机器人发展很快,但手术机器人的零部件,需要做到像航天级别一样精细,传统工业机器人零部件供应商无法满足医疗机器人的高精密的需求。所以大家直面困难,既然买不到,就选择自己突破。当光学、运动、算法、机械、电子各个子项目全都攻克了以后,在手术机器人领域,我们终于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回过头来看,何超坦言:其实研发阶段的最初几年,“挫败感”始终是主旋律,但每年出现的几个重要的突破,支撑着团队慢慢走到了现在。“我们在发展自身业务的同时,某种意义上也为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培养了很多人才。现在,我们可以非常自豪地说,腔镜手术机器人所涉及的重要核心技术都已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与中国医生进行非常深入的医工结合,促进产业升级、产品迭代。”何超说。

 

 未来,抓住手术机器人行业的“中国机会” 

 

作为医疗器械领域最庞大的“航母”,如何提高市场渗透率,是所有企业在完成产品研发后都会面临的另一道“考题”。今天微创机器人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何超说,在这里看到了属于手术机器人行业的“中国机会”。

 

为了让医生、患者以及社会各界普通百姓了解手术机器人技术、意识到手术机器人价值,这支年轻的团队想尽了各种办法:参加医学展会、科普展会甚至走进社区参加科技周活动。“我们还参加了电视台的一档关于智能机器人的专题节目,节目设计了很多人与手术机器人的‘pk’,如比赛抓小米,人手抓不起来的小米,嘉宾用机器人却能轻松捏起来;我们还用手术机器人去缝合蝴蝶被撕开的翅膀,缝完了蝴蝶立刻能再次飞起。”何超说。通过这些点滴积累,中国医生、患者群体与手术机器人建立了日趋紧密的联结,手术机器人在精准性方面的独特优势逐渐深入人心。

 

谈及未来,何超说,他们将进一步推动技术下沉并进行更广范围内的医生培训,包括技术培训、以及对于手术机器人来说特别重要的日常保养检测等。未来,医生仅需学习一套系统,就可以掌握多种术式中手术机器人的操作,节省切换系统上的学习成本并缩短学习曲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 2021-11-02
    微创机器人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