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澳门——2017年8月26日,微创®骨科亚太区学术会议在澳门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澳大利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多地的逾60位骨科专家齐聚一堂,就高仿生内轴型全膝关节置换系统(以下简称“内轴膝”)的设计理念及手术技术、superpath™微创伤后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技术(以下简称“superpath™”)的临床优势及手术技巧等课题进行了多场精彩的报告。
在大会的膝关节置换专场,首先由比利时的lagast教授针对全膝关节假体的发展历史与趋势做了综述。全膝关节置换术(以下简称“tka”)被誉为20世纪以来最成功的手术术式之一,术后往往能解决患者骨性关节炎的疼痛,改善其生活质量。随着人工关节置换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患者对于术后疗效的期待越来越高,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仅仅解决疼痛问题,而更希望通过置换人工关节从而可以参加与他们年龄相符的日常活动,提高生活质量。目前,全球市场上有各种类型的全膝关节假体,每种类型的假体设计理念各有不同,有的是基于“四连杆理论”而推出具有j型曲率的多半径股骨假体,有的是利用“凸轮机制”防止脱位的后稳定型假体。临床文献证明,传统设计假体的10年长期生存率在90%以上,却仍有将近20%的患者对tka手术不甚满意。
面对当今全膝关节置换的发展局面,如何解决这一领域的发展瓶颈?来自澳大利亚的bruce教授与在场的关节外科专家分享了内轴膝的设计理念。早在上世纪末,英国学者freeman教授研究证明人体膝关节屈曲运动不仅仅是股骨髁在胫骨平台上的后滚运动,同时,膝关节内侧间室的胫股关节面接触点位移距离较外侧间室更小,从而可以得到结论:膝关节内侧间室在屈曲运动中相对于外侧间室更稳定,而外侧间室会提供整个运动中股骨外旋的相对活动度。内轴膝就是在这个理论基础上设计的全新一代全膝关节假体。相对于传统设计的全膝关节假体,内轴膝通过内侧球窝关节面设计提供了稳定、安全、高屈曲的保证,避免了由于传统假体设计导致的膝关节矛盾运动而产生的股四头肌避免步态,从而给病人更好的术后体验,提升患者满意度。
微创®骨科的内轴膝上市至今已将近20周年,虽然具有理论基础,但是广大患者尤其是在亚洲患者中是否有出色的随访效果呢?来自韩国的bae教授具有三十多年的膝关节置换经验,在会上他针对“内轴膝在亚洲人中的使用经验”做了精彩的汇报。bae教授使用过众多类型的全膝关节假体,诸如ps(后稳定型)、mb(旋转平台)及pcl保留型假体(后叉韧带保留型)等,他发现患者使用内轴膝的术后效果非常理想,证实了内轴膝通过重塑正常膝关节屈曲运动所需的后滚及内轴等生物力学特性,从而让患者在术后相较其他类型的全膝关节假体有更好的本体感受,真正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在大会的髋关节置换专场,首先由lagast教授回顾了全髋关节置换术(以下简称“tha”)的发展历史。自1923年smith petersen设计的玻璃杯关节成形术以来,tha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近30年来骨科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10年成功率超过了90%。随着手术技术、假体设计及材料学的不断进步,tha的手术适应证正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解决疼痛、恢复正常生理功能。随后,澳大利亚海港城骨科医院的qurashi教授就tha不同的手术入路方式、superpath™入路的技术优势等方面同与会专家进行了热烈讨论。他指出,superpath™技术通过保留梨状肌、外旋肌群,保留了患者髋关节的动力结构,同时无需切除关节囊,又保留了患者髋关节的静力结构,从而保证了髋关节的稳定性,为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加速患者术后康复提供了有力保证。他同时还表示,superpath™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是一种“有退路”的手术技术,在术中无需改变体位就可以直接转换为小切口手术、甚至传统入路手术,大大降低了医生与患者的手术风险,提高了患者的手术疗效。qurashi教授通过大量的术后随访视频,向与会专家展示了superpath™在加速患者术后康复、最大程度恢复关节活动度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使专家们对superpath™技术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qurashi教授还结合手术视频,分步讲解了superpath™手术中的技术要点,并分享了自己的手术经验,指导更多的医生了解并掌握superpath™手术的关键技术。
近年来,“精准医疗”、“快速康复”等理念正不断被骨科医生们接受。微创®骨科将内轴膝产品及superpath™技术引入中国,帮助患者实现术后疼痛更轻、康复更快,提高了患者对关节置换手术的满意度,也加快了“快速康复”理念在国内的推广和普及。今后,微创®骨科也将继续推出此类学术活动,为广大骨科专家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学术平台,藉此推动关节外科事业不断发展,提高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