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厦门——2018年11月22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三届coa学术大会”在厦门隆重拉开帷幕。作为国内乃至世界骨科界最大的国际学术盛会,本届coa大会涵盖骨科临床、康复、护理及基础等各个领域,集中展示了骨科领域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最新技术及临床进展。来自国内外数万名参会代表共襄盛举,一同相识、交流碰撞,纵横学术激情,谱写了coa十三年再聚首的华美篇章。
本届coa,上海微创骨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创®骨科)携关节、脊柱、创伤、康复医疗等多个专业学科的创新产品亮相,并在会议期间举办“聚焦微创®·至臻卓越”系列学术活动,邀请了多位重量级嘉宾围绕着骨科关节和脊柱创伤两大领域,为听课者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的精彩讲座。
内轴膝引领未来膝关节置换方向
11月22日上午,比利时maria middelares医院的骨科主任joost lagast教授应邀在coa大会上作题为《内轴膝在膝关节内外翻畸形中的应用》的演讲。lagast教授是比利时骨与创伤研究学会及膝关节学会委员,同时也是欧洲膝关节外科及关节镜学会委员,拥有近20年的内轴膝使用经验,是欧洲地区最先使用内轴型全膝关节置换系统的专家之一。他迄今已成功完成内轴膝手术超3000例。lagast教授向与会专家们详细介绍了内轴型全膝关节置换系统的设计理念及假体特点,并着重强调了内轴膝在处理严重膝关节内外翻畸形时的巨大优势。他首先指出:近25%的全膝关节置换术翻修是由术后不稳定导致的,而内轴膝正是通过内轴设计重建了正常的膝关节伸屈运动,增加接触面积、维持了前后及内外方向上的稳定性。演讲中,lagast教授多次指出,内轴膝是一种无需凸轮-立柱的ps设计。他随后通过大量的照片及手术演示视频,阐述了内轴膝假体不仅可用于内翻畸形的患者,还可用于复杂或翻修的病例,以及外翻畸形的患者。他强调平衡技术时指出,内轴膝手术需保证内侧间隙小于外侧间隙,伸直间隙小于屈曲间隙。
11月22日下午,“聚焦微创®·至臻卓越”——微创®骨科专题学术讲座正式拉开帷幕。香港玛丽医院关节外科主任忻振凯教授总结了自己近6年的内轴膝手术经验,介绍了《内轴膝的手术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忻振凯教授是香港骨科医学会成人关节重建分会会长、香港骨科医学院院士及英国皇家爱丁堡外科学院院士,有着非常丰富的关节置换经验,并在国内外拥有极大的学术影响力。他从内轴膝手术实战入手,首先针对自然膝关节生物力学做了介绍,然后分享了内轴膝的设计理念。从对自然膝关节的临床研究启发,到传统膝关节假体设计的利弊再到内轴膝的发明以及应用,将内轴膝原原本本地呈现在参会专家们面前。随后在介绍生物力学对线技术的时候,忻教授强调,内轴膝是运用“生物力学对线技术”最合适的假体,因为该系统在现今市场上的全膝关节假体中最大程度保留了骨量及软组织,设计理念符合人体自然膝关节生物力学。忻教授同时展示了微创®骨科evolution®内轴膝的手术录像,从力线标准、截骨精准度、软组织平衡上分别作了详细的讲解。
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大骨科主任张怡元教授以《内轴膝设计理念及特点介绍》为题,通过对正常膝关节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的分析,详细阐述了内轴理念在恢复正常膝关节解剖功能并重建正常生物力学模式方面的巨大优势。作为福建省医学会骨科分会常委兼关节外科学组副组长,张怡元教授对正常膝关节的活动方式和运动学特征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他首先指出,内轴理念通过球窝设计提供了膝关节前所未有的稳定性,这对减少术后不稳定、从而避免一系列的术后并发症的作用至关重要。他在演讲中多次强调,通过对早期几例内轴膝患者的随访,发现患者的膝关节稳定性显著提升,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其他膝关节假体,这也加深了他对内轴膝假体的认可。精彩纷呈的讲座之后,一场签名赠书活动将现场气氛推至高潮。参会学员们纷纷表示,这两场讲座让他们受益匪浅,进一步加深了对内轴理念的理解,并了解了内轴膝手术的关键技巧。
在11月 22日举行的微创®内轴膝晚间会上,lagast教授从恢复正常膝关节的运动模式及稳定性、减少接触应力和磨损来提高假体使用寿命这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内轴膝正是现代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技术变革者。lagast教授多次强调:“内轴膝一定是引领未来膝关节置换的方向!”他建议大家尝试内轴膝手术,他建议大家尝试内轴膝手术,一定会明显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稳定性,患者对手术效果也会非常满意。
希腊kat医院骨科主任george macheras教授也出席了此次晚间会。macheras教授是希腊骨科学会主席,effort执行委员会成员、effort年度会议学术委员会主席、欧洲髋关节学会前主席。他详细介绍了自己对内轴型膝关节系统长期临床和影像结果的研究,报告指出,内轴型膝关节系统17年的随访结果显示出极高的假体存留率(98.8%)和患者满意度(95%),同时,患者普遍表示该系统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了优异的稳定性和舒适度。该研究结果已发表在2017年the knee期刊上。macheras教授在讨论中强调,他之前也使用过多种其他传统的膝关节假体,但根据他的个人经验,与其他膝关节假体相比,内轴膝假体是一款最能提供膝关节稳定性的系统,内轴膝假体的患者满意度是最高的。
11月23日上午的“聚焦微创®·至臻卓越”微创®骨科系列专题学术讲座上,lagast教授再次登台,在“medial-pivot knee: the gamechanger!”主题演讲中着重指出,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患者预期生命及手术期望的增加,全膝关节置换术不再仅仅满足于缓解患者疼痛,而是应提供更好的膝关节活动功能并延长假体的使用寿命。他通过大量的基础研究及临床随访数据,充分证明了内轴膝正是现代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技术变革者。
微创®骨科的内轴膝于1998年在美国上市,至今已有20年的应用经验,全球植入量超过60万例,临床文献报道近百篇。它以独特的高仿生、解剖型设计理念,可模拟正常膝关节的生物力学,为解决膝关节不稳定、髌前疼痛、功能受限等问题提供了一种可靠而独特的方案,在帮助患者重建膝关节前后方向的稳定性及内轴运动模式、恢复膝关节生理运动的同时,让患者拥有正常的感觉和自然的功能,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superpath®带来术后快速康复福音
11月23日上午,在coa 2018大会的关节会场中,来自台湾林口长庚医院骨科部的关节重建骨科医生胡志坚带来了《微创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之今昔》的精彩演讲,详细回顾了微创伤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发展历程及今昔对比,特别强调了superpath®技术是真正意义上的微创伤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是目前关节置换领域最先进和高效的前沿潮流,它必将成为引领骨科发展的新趋势。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来临,因骨质疏松导致股骨颈骨折的患者越来越多,此类骨折不易愈合,往往会出现股骨头坏死,给老年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生命风险,因而被人们称之为“人生中最后一次骨折”。胡志坚医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结论:superpath®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一种既损伤小又康复快的新选择!
11月23日上午的护理分会场,铜陵市人民医院骨科护理部谢玉珍发表的《快速康复理念对高龄superpath®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疗效影响因素分析》主题报告将superpath®技术与“快速康复理念”相结合,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围手术期护理作出了深度的探索。从谢玉珍的介绍中可以明显地看到,采用superpath®技术进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在术后均表现优异,相对于传统入路的患者出血量少,均可以早期下地,且功能良好,无脱位等并发症发生。近年来,快速康复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而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微创伤髋关节置换的superpath®技术顺势而为,为关节置换的患者带来了术后快速康复的福音。
在11月23日的“聚焦微创®·至臻卓越”微创®骨科系列专题学术讲座上,微创®骨科国际医学教育总监van thuyne kris以“superpath® technical skills”为主题,为现场专家们详细介绍了superpath®的技术发展历史和技术优势,以及前沿学术研究成果,并在现场亲自示范及操作演示,为观众答疑解惑,让到场的专家及学者对superpath®技术的最新国际研究进展有了新的了解。van thuyne kris表示,superpath®技术相比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置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早期术中术后不损伤肌肉等软组织及关节囊,术后立竿见影的效果及远期显著疗效,其中包括:减少脱位发生率、快速康复、减少出血量及神经麻痹、减少dvt的发生风险等。术后患者完全可以轻松地完成如下蹲、爬楼梯等动作,能够真正实现快速康复。
在coa大会正式开始前举办的中青年优秀论文评比中,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浦东医院的贾建波医生发表了《微创superpath®入路半髋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精彩演讲,通过病例分享及经验交流展示了superpath®技术所带来的优异的临床效果。贾建波医生详细介绍了使用微创®骨科的superpath®技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半髋置换治疗的临床疗效。经过临床对比,该入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48小时引流量、开始负重活动时间及harris评定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的髋关节功能等方面均优于传统后外侧入路。
在大会壁报区域,来自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钟浩博主任以《superpath®和daa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疗效分析》为题分享了其所在科室应用 superpath®技术的宝贵经验,文章介绍道:“superpath®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组织分离技术,避免了切断髋关节周围4-5个肌腱的创伤,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完整的关节囊,较daa入路创伤更小,恢复快,术后早期疼痛轻微及更早期下床活动等优点。”
superpath®微创伤后入路髋关节置换技术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项完全从肌间隙进入的髋关节后入路技术。和传统手术相比,该技术不仅仅是切口小,同时能够实现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完整保护,在术中不切断任何肌肉和肌腱组织,无需切除关节囊,是真正的微创伤技术。该技术能维持术后髋关节的稳定性,患者术后能快速恢复关节功能,如下蹲穿鞋袜,侧卧等。该技术可加速患者的术后康复,文献报道患者术后4-6小时可下地行走,这在传统手术技术下是无法想象的。该技术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最大限度减少传统后入路手术后常见的后脱位的概率,同时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护理成本。据不完全数据统计,仅2017年,全国已有数十例年龄在90岁以上的患者接受了superpath®手术,且恢复状况良好,其中最高龄的患者接受手术时已103岁。
脊柱创伤:聚焦人工骨与cbt螺钉技术
11月22日下午,作为“聚焦微创®,至臻卓越”系列专题学术讲座之一,台湾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陈贤德教授为与会专家及学者作《人工骨在脊柱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与发展》主题报告。目前海内外人工骨市场产品繁多,陈教授通过对目前各类人工骨产品的优劣势分析,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分享了他心目中理想的人工骨材料。他认为,理想的人工骨材料需满足成分接近自体骨与多孔结构、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具有骨引导特性、来源安全可靠。同时,陈教授还结合文献循证及手术病例分享了脊柱手术人工骨应用的临床优势及心得技巧。他指出,使用人工骨能获得同自体骨相同的融合成功率,并有较低的并发症。同时,在手术中将人工骨与人体去皮质化骨骼紧密接触能实现更好的融合效果。讲座最后,陈教授展望人工骨的应用发展,他提出自体骨是骨移植金标准,但受限于手术并发症及来源有限,我们需要对人工骨的材料、使用方式不断探索,满足临床需求,引起在场专家的强烈共鸣。
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廖琦教授在当天的讲座中作《单小伤口脊柱微创固定技术(cbt螺钉技术)临床应用》主题报告。cbt即cortical bone trajectory,通过对cbt螺钉的定义及钉道描述,廖教授引出了本期课题,并通过海内外循证依据,指出相较于传统椎弓根螺钉,cbt螺钉技术具有生物力学提升、适合骨质疏松患者、微创伤口、神经损伤机率低、可应用于翻修手术等优点。同时,廖教授结合临床指出cbt螺钉技术较新,术前必须明确置钉点、螺钉规格、置钉角度,并通过手术及病例图片分享其技术要点与手术步骤。讲座最后,廖教授融汇cbt螺钉技术,并结合临床,分享其将该技术应用于脊柱微创固定的经验,通过调整置钉角度,使钉头聚拢,在保证固定效果的同时,以单一微小伤口完成脊柱后路固定。通过此病例,廖教授亦展望了微创伤手术的发展趋势,引起现场热烈讨论。
在本次coa大会上,微创®骨科展示了脊柱&创伤全线产品,着重推出战略产品wiltrom™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以及bicera™人工骨。wiltrom™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一经亮相,以它独有的导引丝及导引器械设计吸引了众多专家与威尼斯人888的合作伙伴的目光。该系统椎弓根空心螺钉设计,螺钉尾部可组装专利设计导引丝,使手术操作精准高效,同时提供骨水泥填充接头、经皮微创通道等丰富配件,适应多种临床手术方案,满足多元化应用选择。微创®骨科通过现场介绍及演示,将wiltrom™产品在微创脊柱内固定手术时的操作优势逐一体现,该产品设计精巧,具有丰富的转换配件,能灵活结合临床需要,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好的临床选择。bicera™人工骨凭借现场模型展示及其多方准入和循证依据,获得高度关注,其临床使用的有效及安全性得到广泛认可。此外,piscis®胸腰椎椎间融合器、takin®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reindeer®锁定加压接骨板系统也在此次展会中亮相。
本次大会中,微创®骨科展台也迎来了锐可医疗在coa的首次亮相。锐可医疗是微创®医疗旗下的子公司之一,致力于康复医疗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和5657威尼斯的技术支持,专注于新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目前已拥有康复产品专利(申请)总数6项。本次coa大会上,微创®锐可医疗携手美国知名康复品牌deroyal®公司和具有170年历史的法国thuasne公司,展出了关节活动受限先进威尼斯人888的解决方案——关节动态牵伸支具系列和具有多项专利的高品质的医用支护具产品系列。
微创®骨科秉承微创®“一个属于患者和医生的品牌”理念,一直致力于骨科新技术、新理念、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微创®骨科将继续与全球医生一起为推动中国骨科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患者提供能改善其生活质量的最佳普惠医疗方案。